中国的否决票针对了谁?除非联合国解散,五常的否决权将永远不变
在安理会,投票那一刻,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。中国代表慢慢抬起右臂,一票否决,话题瞬间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。
有人说中国在阻挠人道正义,还有人认为五常的否决权就是特权。不过,翻翻历史记录你就能看到,中国这票虽然举得不多,但每一次响声都不小。
从巴基斯坦到叙利亚,再到津巴布韦和缅甸,都是我们表明“拒绝”的时刻。这不是自大的表现,而是在国际舞台上,真正体现出的“稳当”。
别人说话,我们直接投票
联合国安理会由15个国家组成,其中有5个是常任理事国,另外10个是非常任理事国。在表决的时候,得有9票支持才能通过,但要是有哪个常任理事国说“不”,那就全泡汤了。
这张“否决票”,俗称“一票否决”,可是名副其实的“外交核武”。要想让一个提案获得通过,得先把中美俄英法这些大佬搞定,才能继续谈其他的事儿。
自从1971年重新获得联合国席位以来,中国在使用这一权利上一直非常小心翼翼。到目前为止,次数也就十几回,还不到美国的零头。但次数虽少,威力可不容小觑。每一次都能直击痛点。
第一次是在1972年8月25日,也就是恢复地位后不久。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,中国代表投票反对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。
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否决权,目的是为巴基斯坦争口气。当时,印度支持孟加拉独立,而中巴关系虽有些紧张,但中国依然选择站在反对外来干预的一方。
1997年和1999年,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两次出手动用否决权。危地马拉和马其顿这两个国家试图在台海问题上惹事,中国当场毫不留情地否决了它们所提的“申请加入安理会观察员”。这一举动也直接让马其顿和台湾“断了交情”。
接着到了2007年1月13日,中国毫不犹豫地否决了美国和英国提出的关于缅甸人权的提案。
美方所言的“保护人道”,其实是借机干涉别国事务,而中国则明确表示“这是缅甸的内政”。结果,美国最终以9票赞成的方式被挡在了外面。这一票,中国在面对西方的全场压力时投了下去。
到了2008年7月和2019年2月,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再次出现在联合国的关注焦点。美国提议对这两个国家进行制裁,而中方则再次投了否决票,理由简单明了——国家主权绝不能让外人随意插手。
从2011年到2019年,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是最活跃的,连续投出了七张否决票。美欧想通过军事干预来换个“乖乖”的政府,但中俄则紧密合作,强烈反对对主权国家动用武力。
每一张票都清晰体现了中国的立场:反对外来干涉、维护国家主权、坚持不参与阵营对抗。不是空喊口号,而是认真把话说清楚,把票投下去,行动才是关键。
这票不是特权,是条保命的锁
联合国五常的这张否决票,不是某个国家“自己随便决定”,也不是“谁力量强谁就有”。这张票,是在联合国宪章里面明文规定的。
根据《联合国宪章》第27条第三款的规定,当安理会涉及“实质性事项”时,得要全体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。只要少了一个,事情就成不了了。所以,五常的看法得一致才行。
这个机制是在1945年确立的。那会儿二战刚结束,全球都是一片狼藉。英美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共识:为了维持和平,大国得坐到一起商量,谁也不能单方面行动。
这可不是“给自己留后路”,而是“封了别人的出路”。要是一旦否决权被取消,那几个大国就能随意操控联合国,想怎么制裁就怎么制裁,小国根本没得反抗的机会。
联合国可不是联合“西方”,而是联合“国家”。要真按人口算投票的话,中国和印度加一块,直接能把所有议程都给改了。
可现实情况是,安理会的10个非常任理事国都在轮换,唯独这五个常任理事国,能一直牢牢掌握着“暂停键”。因此,一票否决不仅是冷战时期的产物,也成了维护和平的关键机制。
要是没有这个否决权,联合国早就解散了。朝鲜战争结束后,美国差点把联合国变成“自由世界的军事指挥中心”,不过还是因为这个否决权的牵制,没能实现。
这票是“刹车”,可不是“油门”。有了它,才能让大国之间有点谈判的余地,小国也能依靠“有否决权的大国”找到保护。
所以说,这票能不能撤销呢?通俗点讲:要不就得联合国重组、宪章得改写,要不然五大常任理事国齐心放弃——不然的话,这事儿是没戏的。
你有制裁权,我有否决拳
在全球外交这块儿,美国是主导,欧洲紧跟其后,小国出局,发展中国家常被当成“替罪羊”。就这种局面来看,中国的一票,真是“唯一的翻盘机会”。
此刻,这不是特权,而是力量平衡的最终保障。
津巴布韦那次,英国等国所说的理由是“穆加贝镇压反对派”,其实是西方企业在当地受到了限制,利益遭到了损害。中国否决的,不是对该国实施制裁,而是认为“利用人权作为武器”不妥。
2019年,委内瑞拉出现风波,瓜伊多自己称为“临时总统”,美国则率先表示认可,并要求联合国重新审视其合法性。中国表态称,这事儿不能仅凭选票,而是得看宪法。凭借一票否决,再次阻止了外部武装干涉的可能性。
这些“否决战”乍看是权力斗争,但实际上是话语权的较量。西方国家把联合国当成“多边围攻”,而中国则用否决权来阻止这种“群殴”,揭穿了表面的“正义伪装”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这一票,不仅是在“拒绝西方”,也是在“保护周边”。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屡次受到“联合国裁定”的舆论压力,中国的否决表态就是要表达:地区事务还是得由自己解决,外人别来掺和。
一到叙利亚,事情就复杂了。自2011年开始,美国率先推动安理会的决议,对阿萨德政权施加压力,还冻结资金,赋予使用武力的授权。
中国和俄罗斯多次携手否决,阻止联合国在叙利亚再现“利比亚模式”。
中国这一票,既是对“西方干预”的制度反击,也是对“联合国合法性”的守护。要是没有这票,安理会可能早就沦落成“干预大会”了。
联合国可不是“说话的地方”,而是“协调的场所”。这地方要稳得住,就得有个刹车。五常的否决权,正是这套体系的基石。